文 | 听风译码
在城市的繁华街角,新开了一家临期食品店。店门口,一块醒目的招牌上写着:“一块钱的可乐,错过再等一年!”
这简单的几个字,就像有魔力一般,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。
不一会儿,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,年轻的上班族趁着午休时间赶来,想囤点下午茶小零食;
宝妈们推着婴儿车,盘算着给孩子买点便宜又安全的饼干;还有学生党,攥着零花钱,期待能在这里实现零食自由。
人们满怀期待,准备在这看似 “宝藏” 的店里,淘到物美价廉的商品。
临期食品的 “逆袭” 之路
曾几何时,临期食品还处于食品市场的边缘地带,被人们嫌弃、冷落。
五年前,它们的命运往往只有两种:一部分被厂商回收进行消费处理,毕竟从自家店里流出去,一旦出了问题,纠纷不断,还会影响品牌声誉。
就像某知名饼干品牌,为了维护品牌形象,宁愿花费大量成本回收临期产品销毁,也不愿冒险流入市场。
另一部分则被批量低价卖给本地经销商,然后加价 20% 左右,流入棋牌室、网吧等场所。
这些地方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,对食品的新鲜度要求相对较低,临期食品便成了他们的 “经济之选” 。
然而,2020 年左右,临期食品迎来了 “高光时刻”。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,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,更加注重性价比。以前逛超市,人们可能随手就拿货架上的商品,不太在意价格;
但现在,大家会仔细对比不同品牌、不同规格的价格,甚至为了省几块钱,愿意多走几家店。
同时,资本的敏锐嗅觉察觉到了这片潜在的 “蓝海”,纷纷下场布局。好特卖、繁荣集市等品牌深受资本青睐,融资不断。
好特卖在短短几年内,从一家小店发展成在全国拥有数百家门店的连锁品牌,背后离不开资本的助力。
直播间里,凌晨举牌子卖临期食品的场景屡见不鲜。
主播们激情满满地介绍着产品,“原价十几块的进口巧克力,现在只要三块!库存不多,家人们赶紧下单!”
某网购平台上,康师傅好汤系列泡面甚至能低到17元24包。
一时间,临期食品如雨后春笋般,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,从无人问津走向了大众视野的中心。
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37亿元,较上年同比增长5.97%。
预计行业保持近6%的增长率,2025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。
线上平台同样成为临期食品热销的重要战场。
某消费平台直播间里,主播们通过生动的介绍和现场试吃体验,向消费者展示临期食品的品质。
在这里,消费者们不仅可以享受到优惠的价格,还能感受到购物的乐趣和互动的氛围。
临期食品,能放心吃吗?
面对琳琅满目的临期食品,消费者心中难免会有疑虑:这些食品真的能吃吗?
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,保质期指的是在标签标明的储存条件下,食品保持品质的期限。
也就是说,只要食品没过期,包装完好,储存条件得当(比如放冰箱里,没被太阳暴晒),那么它就是可以安全食用的。
很多大品牌为了给产品留下足够的质检余地,标注的保质期其实是非常保守的。
比如,某知名品牌的坚果,实际在良好储存条件下能保存两年,但保质期却只写一年,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。
不过,并不是所有的临期食品都 “一视同仁”。像坚果类临期食品,越临近过期,越容易出现异味,口感变差,还会受潮。
当保质期只剩25%的时候,就不太建议购买了。
想象一下,原本香脆可口的坚果,因为临近过期变得又软又潮,吃起来还有一股怪味,实在是影响食欲。
酸奶类临期食品,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口味恶化,原本酸甜可口的酸奶,可能变得酸涩难以下咽。
巧克力类,尤其是高浓度70%以上的黑巧克力,临期时容易生虫,这是因为可可豆的高油脂含量,难以完全避免这种情况。
此外,纯果汁饮品、膨化食品、高油脂和高蛋白类的临期食品,也都要谨慎选择。
而罐头、饼干等长保食品,即使临期,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;但短保鲜食临期的话,就像开盲盒一样,可能会遇到变质等问题。
比如,一些临期的三明治,外表看起来完好,但打开后可能已经有了异味,吃了还可能导致肠胃不适。
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,保质期快到来的那一段时间,并不意味着食物不能食用或安全性下降,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,如果愿意购买,在食用时不必有心理障碍。
不过,挑选临期食品也有 “门道”,消费者在关注保质期之外,还需要关注食品的储存条件要求。
任何一个产品的保质期,都有一定的储藏条件要求。一般来说,储藏温度越高,同样一种食品的保质期越短。
比如说,-18℃下能保存12个月,不等于-8℃下也能存这么长时间。
冷藏食品往往并不能全程在包装上标注的冷藏温度下储藏,如果是这样,就会提前过期,比如熟食等。
此外,冷冻食品包装上都写着-18℃下保质多少个月,实际上它并没有办法做到在运输中和超市里完全保持稳定在-18℃下。
因此,购买这些冷链食品时,不要到临界期再买,还是买那些最新出厂的产品比较放心。
反之,比如糖果、蜂蜜、糖分很高的固体饮料等等,它们放几年实际上都不会有安全问题,因为太干了,微生物没法繁殖。
目前,我国对临期食品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标准。
业内普遍遵循的规则,来源于原北京市工商局 2012 年出台的《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》。
该制度规定,根据食品保质期长短,纳入临期食品范畴的食品为其保质期期满之日前45天至1天不等。
保质期≥1年的食品,到期前45天为临期;6个月≤保质期<1年的,到期前20天为临期;
90天≤保质期<6个月的,到期前15天为临期;30天≤保质期<90天的,到期前 10 天为临期;保质期<30天的,到期前5天为临期。
暴利背后的产业链
当消费者在超市里对临期食品货架犹豫不决时,殊不知,背后隐藏着一条暴利产业链。
“一折收破烂,三折卖宝藏,毛利率 70%”,这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。
上游厂商为了清理库存,将临期酸奶的出厂价砍到一折,即使终端零售加价到 3 到 5 折,依然能获得高额利润,扣除损耗和租金后,净利仍可达40%。
消费者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,商家也赚得盆满钵满,看似皆大欢喜。
但这条产业链并非一帆风顺。
以酸奶为例,它是最容易砸在手里的临期食品之一。
临期两个月的时候,批发价可能是 40.1 元一箱,如果囤个上千箱,价格能压到 20 块。然而,一旦算错销售时间,这些酸奶就会瞬间变成一文不值的垃圾。
有位小商贩,看到酸奶价格便宜,一次性囤了很多,但由于销售渠道有限,没能及时卖出去,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酸奶过期,血本无归。
而且,临期食品赛道存在明显的 28 定律,20% 的大牌畅销货被少部分头部贩子垄断,剩下 80% 的杂牌货,在普通商场根本看不到,只能在低价网购平台、直播间和零食量贩店流通。
尽管如此,可观的利润空间还是吸引着资本源源不断地入场,好特卖三年狂揽五轮融资,金沙江创投带头撒钱;阿里砸下 1.1 个亿,将倒计时甩卖做成了 APP。这些资本的注入,让临期食品市场变得更加热闹,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。
“东罗西搜” 的工作人员告诉作者,商超体系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,食品保质期过去三分之一,就无法进入商超流通,剩下的就会沦为临期产品,成为各大食品折扣店货架上的商品。
从供应端来看,临期食品的货源主要分 3 种,一是大型商超下架的产品;二是电商平台的退换货;三是经销商手里真正进入临期的产品。
临期食品行业从业者田云表示,临期食品的货源并不稳定,主要根据正期食品的销售情况而定。产品在正期时卖得好,那么临期的货就会相应减少。
因而,临期仓库成为临期食品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。
“东罗西搜” 的工作人员坦言,“拥有仓库的品牌折扣店,在一定程度上更有优势。
如果个人想开临期食品店,货源会比较零散,找起来比较困难”。
买临期食品,真能省钱吗?
这几年,不少人成了临期食品的忠实拥趸。进超市第一件事,就是冲向临期食品柜台;打开抖音、小红书,满眼都是寻找临期 “宝藏” 的攻略。
只要看到低价,就觉得自己捡到了大便宜,家里逐渐被各种临期生活用品堆满。甚至有人认为,花正常价格买东西是亏,必须等到有临期的才下手。
但这样真的省钱吗?其实,临期物品只有在刚好需要,并且能快速消耗掉的情况下,才是真省钱。如果仅仅因为低价,就下单购买一些以后可能用得到的东西,这其实是给自己创造了伪需求。
为了省钱囤货,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,还要赶在过期前将其消化掉,身心俱疲。
比如,有人看到临期的洗发水价格便宜,一下子买了好几瓶,结果家里原有的还没用完,新的又快过期了,最后只能送人或者扔掉,反而造成了浪费。
当然,如果确实有需要的产品,那购买临期食品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,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精打细算也是一种生存智慧。
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《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》显示,每年有 210 万人在淘宝平台挑选临期食品。
艾媒咨询发布的《2020 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》显示,中国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以中青年为主,其中消费者年龄为 26 岁至 35 岁的占47.8%。
购买临期食品的体验并不差。临期食品便宜,通常期待值较低,反而能给人一种惊喜感。
消费者 “薅羊毛” 热情不减,让临期经济从小众需求发展成一个创业新风口。临期食品从商超专区,扩展到专门售卖临期产品的连锁折扣超市和电商平台。
理性消费,莫让 “省钱” 变 “浪费”
临期食品市场的兴起,反映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,也体现了市场对资源再利用的一种探索。
但在享受临期食品带来的实惠时,我们也不能盲目跟风。购买临期食品,要理性判断自己的需求,关注食品的质量和安全,避免因过度囤货造成浪费。
同时,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临期食品市场的监管,规范商家的销售行为,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
比如,要求商家在显眼位置标注食品的临期时间,让消费者一目了然;对销售过期食品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,维护市场秩序。
只有这样,临期食品市场才能健康、有序地发展,真正实现商家、消费者和社会的多赢局面。
下次,当你路过那家临期食品店,看到门口排队的人群,希望你能冷静思考,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消费选择。
因为,真正的智慧消费,不是盲目追求低价,而是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,实现价值的最大化。
利鸿网配资,大发配资,平台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