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北京报道
交通运输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域。7月9日,海报新闻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,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以信用修复为关键抓手,聚焦信用监管全链条,着力构建失信信息分类管理科学、修复流程便捷高效、协同联动规范顺畅的交通运输信用监管体系。记者注意到,京津冀三地在信用治超等重点领域协作成效突出,累计共享171家因严重失信被停业整顿的运输企业信息。
创新三级分类机制,构筑精准监管“新标尺”。一是科学构建分类体系。依据《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》等规章制度,建立“轻微、一般、严重”三级失信行为分类体系。分类标准综合考虑行为性质、实际危害程度、社会影响范围等核心要素。轻微失信指未造成实质性危害后果的首次违规行为,占比约65%。一般失信指多次发生同类违规或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行为,占比约30%。严重失信指危及公共安全、主观故意违法违规或导致重大损失的行为,占比约5%。二是夯实数据基础支撑。依托“信用交通·北京”平台,归集覆盖全市60余万从业人员、6万余户企业的600余万条信用信息,构建“一户式”市场主体电子信用档案,涵盖基本信息、信用评价、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四大维度近百项数据类别,实现动态更新。三是实施差异化信用管理。连续三年对道路运输、轨道交通等7大重点领域2.48万家市场主体实施信用评价,结果分为优(A+)、良(A)、中(B)、差(C)四级,其中差(C)级企业539家纳入严重失信管理。实行失信信息公示期差异化设置。市场主体完成有效整改并经验证达标后,可申请缩短公示期,对整改到位的严重失信行为,经核查确认,公示期可缩短30%-50%。
创新信用修复模式,打造便捷高效“快车道”。一是推行轻微失信“免申即享”。对符合条件且已完成整改的轻微失信行为(如补报年报、及时缴纳罚款),通过后台大数据自动比对验证后,系统直接触发修复程序,无需市场主体申请。2025年该机制惠及经营主体15万户,其中企业用户占40%。二是实现修复“一网通办”。市场主体通过“信用中国”网站即可在线提交修复申请。轻微失信修复在材料齐全、符合条件情况下,最快可“当日办结”。三是修复效率显著提升。轻微失信线上修复平均处理时长缩短至3天,较传统模式提速80%。“免申即享”机制为每户企业单次修复平均节省人工成本约8小时、材料成本100元以上,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。
创新规范协同体系,织密联动共治“保障网”。一是实施全流程标准化管理。推行“三书同达”制度(在送达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时,同步送达《信用修复告知书》和《合规经营建议书》)。制定发布《信用修复操作指南》和《信用修复承诺书标准化模板》。二是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同。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信用协同,联合签署《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协议》,建立信用修复结果异地互认机制。高效解决跨区域修复难题,如针对邯郸市两家客运企业票据丢失问题,通过跨省协作机制,仅用18小时即完成25个案件票据异地核验,助企完成修复。三是强化数字化平台支撑。“信用交通·北京”平台归集行政许可和处罚信息89.2万条,提供“失信信息查询、修复申请在线提交、办理进度实时跟踪、修复结果在线公示”全流程线上服务。
深化应用实践,彰显信用赋能“新成效”。一是监管效能显著跃升。对信用记录良好企业的现场检查频次降低50%,对严重失信企业的检查提高频次。依托信用分级开展的非现场监管发现问题平均耗时1.1小时,效率提升21倍,问题发现率是现场问题发现率的5.5倍。二是市场活力有效激发。信用修复整体效率提升40%,便捷高效的修复机制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,优化了营商环境,市场主体获得感增强。三是区域协同深度拓展。京津冀三地在信用治超等重点领域协作成效突出,累计共享171家因严重失信被停业整顿的运输企业信息,初步形成跨区域信用联合监管格局。
利鸿网配资,大发配资,平台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